第161章 此可以为范本_红楼:我是贾琏
笔趣阁 > 红楼:我是贾琏 > 第161章 此可以为范本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61章 此可以为范本

  第161章此可以为范本

  做父母的遇上孩子的问题,多半是不讲道理的。

  我家孩子没学好,那一定不是我家孩子的问题,是老师没教好。

  父母是孩子第一个老师,这个事情做父母的很少有这个觉悟。

  国人更多的是受孟母三迁的影响,不能说这个不对,只是太过绝对了。

  如果贾琏知道这对父母的想法,心里一定是暗自吐槽,你们是没见过李亨真实嘴脸。

  皇子们生在深宫,长于妇人之手,怎么会不受影响呢?

  做皇子的打小心眼多,不都是被环境逼的么?

  穿越者贾琏做事谨慎,不也是因为现代时吃过太多的亏么?

  贾琏认为性子这东西,一旦定下了就很难改。所以很多人上了年龄,回顾往事时,总是会捶胸顿足的后悔,当初不该如何。

  贾琏也不跟这些工匠套近乎,直接在黑板上画图,画完之后很干脆的对着工匠们讲话:“这就是我需要的弹药,大概是个圆锥形,尾部有凹陷,外部有两道凹槽,底部装一块软木。两个组怎么做我不管,我只看结果。谁能做出来我满意的弹药,主管包一个从八品,我要说话不算话,天打雷劈。”

  分工完毕之后,贾琏并没有闲着等结果,而是一头扎进了弹药项目中。

  能不能热闹么?

  “更详细的图纸回头发你们一份,这个黑板就竖在这,没有进组的工匠也不难过,都可以来看看黑板上的图样,只要能做出来,都可以到我这来领赏。”

  即便知道皇帝的毛病,也必须当着没看见。这点跟粉丝追星不一样,粉丝心目中的偶像不能有毛病,那是因为偶像是粉丝幻想出来的为自己提供情绪价值的。

  新闻学朝着文学方向一路狂奔的互联网时代,更需要耐心以及一双慧眼。

  “孔卿这是有事情要说?”君臣互礼后,承辉帝率先提问。

  言归正传!

  承辉帝倒是很干脆的表示:“既然内阁有这个意思,先在工部试行,看看效果再说。”

  骨子里性子懒散的贾琏,只能是能做一样算一样。

  古代工匠都是有传承的,所以,人口基数在工匠领域无法发挥作用,只能是指望现有的工匠之中,存在天才。

  如果这个人是皇帝的话,那就没问题了。皇帝,不能有毛病。

  甚至连画图,都是中学时期的学几何时留下的底子。

  贾琏写公文的习惯,在这个时代看来就很特别。行文简单直白,条目清晰,基本没有废话。最后部分是附着的表格,相关负责人员以及各项开支清清楚楚,一目了然。

  任何一件事情,在处理的时候都要走公文,哪怕你去派出所做个证人,都会留一份记录,签字按手印。这里就不得不提一嘴,互联网上出现突发事件的时候,最初的几天热议时,一定是最闹腾的时候。公家介入后处理事件时需要时间的,人的情绪却往往等不起,需要立刻发泄出来。这就给了一些无良媒体和自媒体虚空造靶的空间。

  李清点点头,掉头回自己的办公室,拿起笔写一张小纸条附上,纸条上曰:此可为范本!

  梁道远看了便想起之前的内阁会议,这么一件小事,上了内阁会议后,后续事宜全体阁臣都有审核的必要和权利。看完文本后,再看看李清的小纸条,梁道远深思片刻,也附上一张纸条曰:李相所言甚善。

  赌咒发誓的效果也很好,这个时代的人还是愿意相信一个状元不会在这种事情上违背誓言的。毕竟洛水还在,贾琏也不姓司马。

  穿越者贾琏当然知道,要取得突破性的进展,在现有制造工艺的水平下,想将火铳的威力最大化,还是要在弹药方面下功夫。其他的可以隔三差五的去看看,唯独弹药这一块,必须亲自盯着,要求工匠们跟着自己的想法,想方设法的去完成。

  最初突火枪是啥样子,上历史课的时候,都看过图片。后续的火绳强、燧发枪都是在这个弹药的基础上不断的改进,目的是提高射速。定装药的出现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,由此催生出了针击枪,金属定装药的出现后,迎来了热武器的第一个发展高-潮。随后的无烟火-药的诞生,则是一场热武器的革-命。栓动步枪、冲锋枪、自动手枪、轻重机枪,简直把枪这个领域玩出了花来。后续的半自动步枪等等,一直到中间威力弹的横空出世,彻底的改变了步枪的历史,突击步枪把所有同行直接逼死。

  三个项目,枪刺是最简单的,就一张图搞定了,决定枪刺质量的是材质。

  按照贾琏的要求,在工坊内找一块空地,竖起一块黑板,粉笔的工艺很简单,石膏+磨具(这个不是瞎说,作者亲自做过这个)。

  京师的官场里没秘密,【灾星】这个称号,贾琏很快就坐实了。

  贾琏要做的是解决有没有的问题,然后才是统一口径,为了解决统一口径的问题,就必须解决工具的问题,什么工具呢?游标卡尺!

  精度什么的就不要多想了,贾琏也只能提供一个外形,让银匠们去做。为什么是银匠呢?各位读者有机会的话,可以去看看古代首饰的样子。纯手工做的首饰,精美程度能闪瞎狗眼。

  至于标准化度量衡这个东西,贾琏知道有,但不知道该怎么做,只能相信后人智慧了。

  在弹药项目上丢了个雷之后,贾琏抽身前往枪管项目组,这里也是两个组,要做的事情就是拉膛线。没有膛线的步枪在贾琏看来,是没有灵魂的。

  这七天时间接触了不少技艺精湛的工匠,充分了解了当下的工艺水平以及制造流程。

  从制度上看,六部对接的应该是皇帝,内阁最初是作为皇帝助手的形式出现。到了大周朝,进行了一些改变,不涉及军事、天灾、人事方面的事情,六部尚书自己就处理了。

  两千年的大一统帝国,从秦始皇开始,就是通过公文来进行治理。

  这个问题贾琏没法子解决,毕竟不是全才,就是一个小官僚的底子,接受过完整的现代教育,还是特么的文科僧。有一句话很难听,学文科的等于什么都没学。

  现代公文有统一格式,为什么呢?

  前人的智慧,一点都不比后人差。

  安排完毕,提交报告,剩下的事情就是每日巡视,视察进度。

  相关小组各自成立后,项目进度形成文件通报各方。

  放在穿越者身上,太特么的合适了,在工科领域能发挥点作用的,全是中学时期学的。

  人有毛病暴露出来,对于贾琏而言,那就不是问题。他有这個毛病,我知道,可预防。

  脱下官服,换上短衣的贾琏,花了七天的时间,游走于各大工坊时间。

  表格这个东西,现代人耳熟能详,古代人第一次看见时,真的会有耳目一新之感。

  比如说枪刺,贾琏从工匠提出的方案中,选择了两个,批经费让挑头的工匠去做,最终会从成品中选出一个来。最终针对三个主要问题,成立了六个小组,两组之间必须公平竞争,不许耍阴招,发现之后直接取消资格。

  从火器的发展历史看,火器的进步是由弹药的发展来推动的。

  牵扯到以上三个范围的事情,就得上内阁了。身为首辅的孔照,提议补充尚书职位,真就是本职工作。原则上皇帝要乾纲独断,也是合理合法的事情。具体到不同的皇帝不同的风格,承辉帝这里的习惯又有点不一样。

  更有趣的事情在后面,工部尚书的继任人选待定,就这么空着。

  三个项目分别是枪刺,枪管,弹药。

  说出来有的人可能不信,治理国家靠的公文。这也就是为何古代各朝不乏大帝国,却能进行有效治理的原因。方言的话,隔十里地都可以有不同会听不懂,文字则不会出现看不懂。

  报告提交时只有一份,上呈时多抄了两份,原件工部留底,抄件上呈内阁及陛前。

  承辉帝倒是没这个感觉,从首辅的职能看,这是分内的事情。

  一份报告,从张廷恩手里往上传,李清看完后,没着急往上传,而是特意找到张廷恩,问了一句:“兄观此文,有何感想?”

  这帮人把钱赚走了,官方的调查结果公布出来,往往是滞后的。所以,很多时候人在网上被情绪带动,看到的官方结论,却又不愿意去相信。

  不出所料,承辉帝这里也有一份报告,不过是走直接上呈的渠道。

  火药工坊最好的工匠分成两组,一共二十人,全都被叫到了贾琏的跟前。

  为人厚道的承辉帝,没有刁难他,按照惯例,加一级退休了。

  什么流水线,不存在的,都得一步一步来做。

  当然是为了阅读效率,不然费尽心思的搞这个形式主义有意思么?

  这就是承辉帝的风格,在人事问题上,如果是阁臣,他一般都自己做主,六部主要官员,一定是请内阁先弄个范围出来,他在范围内挑选。

  贾琏并不是那种泡在工坊里与工匠一起干活吃饭,那种搞法不是不行,而是太慢。

  “条理清晰,一目了然,读之甚悦。”张廷恩不吝溢美之词。

  基础很重要,现在就是在打基础。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,个人的力量非常有限。

  就这么个工艺流程,一个熟练工匠带两个徒弟,三天一根枪管,还是没膛线的。

  贾琏只能指望这些工匠了,希望他们里头有几个天才,能达到自己的要求的天才。

  孔照应下道:“如此,臣请陛下批复,并下发工部。只是,如今工部尚书之位空悬,还请陛下乾纲独断,尽快安排落实,不使上下通传之路滞塞。”

  你才去了工部几天啊,尚书大人就告老还乡了。

  贾琏要是在场,一定会感慨一句:【孔相,你这燕国地图短了点啊。】

  第一瓜出现了,工部尚书经过三辞三留后退休了。

  外面的众说纷纭,当事人贾琏就算知道了也不会在意。

  一个政府如何治理一个国家,为何总是有一些新型事件,让人觉得国家机构介入迟缓?

  皇帝不能有毛病,请看一下这句话“国不可一日无君”。如同人不可无正确三观!

  贾琏领了一份差事的事情,在勋贵以及文官之间传的很快,绝大多数人都是抱着吃瓜的心态在看待,不是深入了解事情的人,自然是雾里看花,热闹嘛。

  老规矩,把两组工匠召集在一起,直接提要求。在没有无缝钢管的时代,怎么做枪管呢?用铁锤打铁片,然后再卷起来打合,上钻床光滑内壁,最后才是拉膛线。

  孔照道:“太祖有训,公文应简练直白,然则并未形成统一格式,今贾琏之报告,李相以为可以为范本,梁相附和,臣以为可也。”

  面对这些工匠,想要效率很简单,就是简单粗暴的许一个官职。

  “孔卿之议甚善,尚书之位不可久悬,嗯,阁臣有举荐之权,爱卿回去与各位阁臣议一议,列一个名单出来朕看看再定。”

  贾琏并没有限制其他工匠发挥智慧的余地,是个工匠都能有发光发热的机会。

  在意这个事情毫无意义,因为很快有别的事情发生后,人们又会聚焦新的热点。

  后悔归后悔,以后继续,就是不改。

  恭喜你能这么想,下一个受害者的潜质很大。

  这个跟孙化贞的兵书尚书不一样,孙阁老还在位子上,陆大人退休了。

  总而言之,现行制度下,皇帝的权利范围无限大,灵活度拉满,就看皇帝个人的风格。

  孔照看完后,在上面画了个圈,然后拿上报告去求见皇帝。

  人嘛,总觉得是自己最聪明的,我怎么可能被骗?

  真遇上那种知错就改的人,还是离他远一点,这种人没法子做朋友,太可怕了。

  他的做法是把技艺优秀的工匠叫来,提出一个问题,让工匠提交解决方案。

  承辉帝的风格在下面的臣子看来,就是愿意放权,即便是人事权,放权的力度也很大。

  今上最看重的权利,在孔照看来是财权!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iaelc.com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iaelc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